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叙利亚难民义乌做淘宝逆袭,已做起国家重建生意发布时间 :2023/02/14 9:34:13    阅读次数::226     专题 :新闻动态
9年前,巴塞尔从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来到中国。
他幸运地躲过了战争,靠着在淘宝上销售叙利亚的橄榄皂,在义乌扎下根,还娶了中国妻子,两个儿子也已经上学。
多年战乱已经让叙利亚面目全非,从去年开始,而立之年的巴塞尔和他的同胞们,陆续接到家乡客户的请求,请他们在中国寻找物美价廉的重建物资——建筑材料、装修材料、小五金,还有各种机械设备。
于是,他暂时放下淘宝店的生意,开始奔走于江浙一带的各大建材市场。
一年下来,巴塞尔的通讯录中,收藏了上千个中国工厂的联系电话。有时候,他需要通过直播,带客户去市场看货。
这些背井离乡的叙利亚客商们,在义乌艰苦奋斗,逐渐“富了起来”,这一次,“我们要帮国家重建了。”巴塞尔说。

避难



2014年,叙利亚危机一触即发。
23岁的扎卡利亚本来打算跟着伙伴们,一块儿去欧洲,但临行前他听到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,许多人滞留在了土耳其边境,欧洲人并不欢迎他们。
犹豫不决时,在义乌做生意的叔叔向他抛去橄榄枝,让他前往中国帮忙打理生意,还替他申请了义乌本地的职业技术学院,学习中文交流。
“来吧,这里你会很安全。”叔叔的留言最终打动了他。
初到义乌,扎卡利亚以为自己产生了错觉。那些穿着白色长袍的阿拉伯男子,写满熟悉语言的菜单,煎饼、烤肉和大米面糊,都让他总以为自己还在故乡阿勒颇。
他去了城北那座占地几百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,“我来对地方了。”
在义乌,忘掉苦难的最好办法是奋不顾身地去“淘金”。这是一座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城市,这些奇迹隐身于发夹、拉链等细小物件,藏匿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。

艾曼达刚刚把办公室从6楼搬到了16楼,窗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览无余。
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义乌商人。20多年前,当他来到义乌时,这个城市还没有如今这般规模,路很窄,人很少,整个义乌最好的酒店是红楼宾馆,只有六七层楼高。
那时候为了吸引外国客商,红楼宾馆专门修建了一个月亮形的门楣,上面还涂上了阿拉伯世界流行的绿漆。
艾曼达就住在红楼宾馆,开了一个贸易公司,将服装、日用品、玩具、文具、甚至五金,在义乌采购后,往国内、往中东各国卖。
后来,伊拉克、巴勒斯坦、叙利亚、也门陆续发生战争,他的贸易生意就越来越难了。
有一段时间波斯湾被封锁,航运中断,艾曼达的十几个货柜滞留在码头,亏得一塌糊涂。
但他们不想回国。
在中国朋友的眼里,他们是逃离战乱来到义乌的,是难民,对方总是会一脸关切地对他们问东问西:房子被炸了吗?流离失所了吗?有人吃不上饭吗?亲人朋友遭遇不测了吗?

阴影



确切地说,他们是无家可归的人。

与一百万安居乐业的义乌人相比,这些来自中东的外国人,曾经的境遇可谓水深火热。
从2001年开始,伊拉克、叙利亚、利比亚等国接连陷入战乱,面目全非,民不聊生。
巴塞尔的父母曾经是叙利亚的中学老师,家里一共四个孩子,他排行老大。
2007年,巴塞尔从阿勒颇大学的电子工程系毕业后,进了一家叙利亚和沙特合资的大型化工厂。
当时化工厂正在建设,承建方来自中国。巴塞尔在工厂负责维护电机设备,同一班组其他都是中国人,“他们很友善,和德国、法国人相比,中国人更乐意教你。”

他很快和那些背井离乡的中国工程师成为朋友。
周末休息,巴塞尔会带他们去爷爷家的农场摘葡萄,带他们参加表哥的婚礼,他们还一起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播,他还学会了用中文写总结报告。
后来,巴塞尔在战争尚未结束的巴格达,工作了一年多。那时候,他并没想过,自己的家乡也会很快卷入战争。
2011年,他只身一人前往中国“淘金”,他只带了一件行李,行李中随身携带了几块叙利亚古皂。
这些小东西无意间成了巴塞尔创业的资本,在之后的七八年中,通过在淘宝上销售这些传统的手工橄榄皂,他在中国逐渐站稳了脚跟。
但发生在祖国的战争,迫使很多亲人不得不离开故乡,到其他城市去避难。
没有工作,没有经济来源,物价飞涨,曾经可以买一家人一顿饭的钱,那时候只能买到一个鸡蛋和一小块三角奶酪。
巴塞尔的妹妹,每次在深夜听到轰炸声,就会抱着年幼的孩子冲出楼房,跑到空旷的地方躲避。
一天深夜,巴塞尔的母亲痛苦地告诉他,舅舅的儿子遭到一枚炸弹袭击,被炸身亡。这已经是他舅舅在战火中失去的第二个儿子。
“他挂下电话,什么话都没说,后来也没有再提起这个事。”巴塞尔的妻子说,她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打击。

在义乌,像巴塞尔这样的中东商人有两万人,来自叙利亚的则有1000多人。“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这种阴影当中。”

未来

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义乌成了这些商人的避风港,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。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在义乌还原故乡的生活。
从义乌城北路离开时一路往南,到宾王公园,约莫一个小时路程的这条路辐射的范围内,慢慢变成了一个小小的“阿拉伯世界”。
金碧辉煌的餐厅里,有来自土耳其的年轻服务生,给你端上一碟薄荷飘香的土耳其红茶;用阿拉伯文当招牌的埃及小店占据着拐角处,卖的碎肉馅饼连名字都懒得取,却风味极佳;一家叙利亚烧烤店里坐的都是中东男子,要是肉质烤得满意,他们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。
还有鼓鼓的大饼,配着刚刚出炉的脆皮奶酪,一个光头厨师在大颗核桃塞进剁好的肉饼里面,烤盘在火上“滋滋”地响。
阿拉伯水烟在这里是硬通货,中东客商以此与家乡保持着情感联系。时间久了,大有“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”的感觉。
这些年,巴塞尔通过淘宝,每年都能卖出一万多块叙利亚古皂,如果算上其他渠道的销售,足以让他和家人衣食无忧。
艾曼达是义乌生意场上的老手,他每年要向中东和欧洲发送大概100个集装箱,每箱货的价值大约在50万人民币左右。
但这并非全部。
随着重建陆续启动,陆续有人接到来自中东的“代购”或者“远程看货”的需求。
前不久,巴塞尔接到一个代购的订单,叙利亚的一个客户需要一批锤子。他知道这批货是用在工地上的,这让他很兴奋。
他在国际商贸城熟门熟路,很快就锁定了目标。在档口,巴塞尔左右手各拿一个锤子,连砸几下,连价格都不问,就下了订单。这已经是今年他发往国内的第三批锤子了。
“中国产品价格便宜,质量也好,而且服务也好,下了订单后,如果有需要,档口老板娘会帮你把各种手续全搞定,特别方便。”
说着话,他一手指了指商贸城的一块宣传板:“只要告诉我们你想要什么产品,剩余的事情我们搞定,你就在家等收货。”
“现在很多国内的客户要让我们在中国帮忙采购物资。”巴塞尔说,他现在已经没有精力去应付淘宝店的生意,只能让妻子去接手,他自己在浙江各地转。
上半年他发过一批小五金,直接去了金华的武义,那是产地,能拿到更低的价格。

过去一年,他开着自己的红色雪佛兰轿车,奔走在浙江各地的建材市场和工厂,管材、板材、水电器材、通信设备等等,只要是和重建相关的物资,他几乎都有涉足。
每一年,他要往中东运三四十个集装箱,叙利亚正在重建家园,最需要物美价廉的中国产的建材物资。
“我们向往和平,中国是我们的榜样,我在义乌有非常多的同胞,大家都觉得现在自己需要去做点什么了。”在义乌9年,巴塞尔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流利。
他的同胞艾曼达,在一旁用阿拉伯语补充了几句话。
巴塞尔脸上绽放出笑容,还重重地一拳捶在对方肩上,“艾曼达准备了300万人民币,打算在阿勒颇建一座工厂,生产建筑、装修材料。”
几个人一阵欢呼,有人开始鼓掌。
巴塞尔说,他很喜欢义乌,因为自己的故乡,叙利亚的阿勒颇,曾经也是一座像义乌那样繁华的城市。
 “有人把它毁了,现在我们要让它重新站起来。”